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诸葛亮被描绘成一个光芒四射的谋略大师,几乎无人能及。之所以作者特别设计了周瑜这样一个智勇兼备的人物来与诸葛亮对比,本质上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卓越与非凡,让他的形象更加鲜明。
周瑜原本是一个潇洒俊朗、聪慧过人的青年才俊。他年轻有为,才华出众,曾被领导人比作“共青团”,可见他在青年群体中的典型代表地位。这样一个充满潜力的青年,本应前途无量,施展抱负,谱写宏伟篇章。
然而,为了故事的戏剧效果,作者将周瑜塑造成了一个心胸狭窄、心机深沉、甚至阴险毒辣的大将军形象。这种刻画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艺术性,也让人物形象更立体、更深入人心。在周瑜俊美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险恶的心,这样的塑造比单纯的“从里到外都完美”的周瑜更丰满、更真实,也更引人入胜。
故事中,周瑜曾派诸葛亮去聚铁山抢夺曹操的粮草,但诸葛亮只说了一句“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这话一传到周瑜耳中,他立刻勃然大怒,不仅取消了对诸葛亮的派遣,甚至自己亲自前往,完全忘记了最初派诸葛亮去劫粮的目的。这也显示出周瑜一生气就会失去理智。最后,还是诸葛亮洞悉了周瑜的用心,他才打消了劫粮的念头。
后来,周瑜让诸葛亮督造十万支箭,同时暗中限制原料供应,打算等到任务无法完成时依军令处置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本领高强,精准算定三天内长江必起大雾,借助雾气巧妙完成“草船借箭”的计策,成功交付十万支箭,让周瑜大为震惊。
展开全文
更惊险的是诸葛亮在七星坛祭风时,周瑜见东南风起,立刻派出水陆两路部队,誓要置诸葛亮于死地。诸葛亮早有预料,安排赵子龙接应,结果周瑜的计划再次落空。这一系列事件清楚地表明,周瑜始终难以胜过诸葛亮。
赤壁之战胜利后,诸葛亮和周瑜都想夺取南郡,但最终诸葛亮顺利占据,周瑜不仅未能如愿,还损失兵力,自己身受箭伤,为他日后的郁怒埋下伏笔。周瑜一计未成,又设计美人计,试图以刘备换取荆州。然而,诸葛亮早有应对,派赵云护送刘备前往江东求亲,并通过巧妙安排,使刘备与孙尚香的婚事成为事实,从而化解了周瑜的美人计,让刘备顺利结婚,这让孙权大为恼火。
随后,周瑜又用温柔乡计图困住刘备,但诸葛亮依靠锦囊妙计和孙夫人的权威,使刘备成功脱险,返回荆州。周瑜不甘心,派水军追击,诸葛亮也安排水军接应,战场上士兵大声喊道:“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无情的讽刺对自负且才华横溢的周瑜而言,是极大的羞辱。身为三军统帅的周瑜无法应对,再加上心胸狭隘、胸中郁气难消和箭伤复发,最终郁怒而亡。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