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地方猪育种进程及分析
1 中国地方猪对世界猪育种的贡献:
切斯特白猪、长白猪、冲绳猪等都融入了中国地方猪的血统;
1979年法国引进中国太湖猪,使该国产仔数育种进展加快20年。
中国地方猪作为育种素材,在世界猪育种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 中国地方猪育种-新品种
截至2021年12月,《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1版)中收录的地方猪培育品种(25+4个)
3 中国地方猪育种成果-配套系
经国家畜禽育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配套系有14个
地方猪研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一、二等奖情况
4 近20年中国地方猪培育品种培育时间分析
育种时间:耗时长
所需品系量:数量多
血统比例:比例各不相同、培育目标各不相同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目录》(2021版)中收录的地方猪培育品种主要分布在17个省份。仅一半区域有培育品种,数量少,产业化应用比例小。
5 地方猪遗传育种的发展动向
实现猪的高繁、快长、多肉和肉质优良是市场对养猪业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也是国内外养猪育种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中国地方猪品种培育问题及对策
问题1. 重大资源安全问题!
问题2. 重视程度不够
问题3. 每个品种群体不足
问题4. 品种生产性能掌握不准确、种质资源特性不清晰
问题5. 育种时间长,难度大
四、刘娣教授研发团队民猪育种与产业应用
民猪:原称东北民猪,东北地区唯一国家级保护猪种。世界著名优质猪种之一。
民猪的保护利用对我国新品种猪培育、优质猪肉生产和突破种猪卡脖子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1 保种
民猪基因资源搜集和多元化保种体系建立
难 点:民猪种群数量濒危
措 施:偏远地区搜集、体型外貌初选、
分子水平鉴定、人工授精扩繁。
将基因芯片技术引入到品种鉴定与家系建立
实现了民猪资源的多元化保存、从濒危转为安全
2 资源研究
民猪种质特性及基因资源表达机制和规律的揭示
3 利用
民猪资源利用、新品种培育及生产技术创立
筛选出“巴民优快组合”
培育“龙民黑猪配套系”
北有:伊春宝宇雪猪;南有:海南谷野黑猪
建立生猪产业联盟、科研示范基地
建立地方猪相关产业联盟4个、民猪科研基地32处
为10家养猪合作社、300余家民猪养殖场提供技术指导
建立民猪养殖一体化扶贫模式,开展科技培训
以上报告内容由华信共享智库编辑观看第二届畜禽种业科技创新峰会会议回放总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